圖書館資源探索與獲取平台的思考與選擇

(原刊載在飛資得 ExLibris 服務電子報)

序言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著網路發展而成長的新一代讀者對圖書館的期望及讀者的資訊搜索行為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圖書館受到商業性學術資訊檢索平台的強烈衝擊,例如:Google Scholar、Windows Live Academic Search等。

根據美國國際圖書館電腦中心( OCLC )於2005年針對大學生與研究生進行的調查報告顯示[1],89%的受訪者在檢索資料時會優先選擇用搜尋引擎作為查詢工具,僅有1%的人從圖書館網頁進行資訊檢索,只有10%的大學生認為:透過搜索引擎找到圖書館網站後,圖書館的館藏可以滿足他們的資訊需求。而圖書館網站的使用率在2005年是30%,到2007年則下降到20%。隨著圖書館讀者的需求變化,越來越多的圖書館開始思考下一代檢索系統的發展。

新一代圖書館讀者對資源檢索平台的需求

讀者習慣於利用網路獲取資源,在查找學術性知識資源時比以往有了更多的選擇。相對之下也提高了對於圖書館是否能提供快速、方便的資源查找的期望,為確保圖書館在資源的探索和獲取方面的領先角色。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從2006年開始思考下一代檢索系統的發展。為了瞭解讀者的需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在校內做了相關研究調查,發現圖書館讀者資訊行為發生了本質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大學師生慣於利用類似Google的商業搜尋引擎查找資源。
  1. 讀者習慣使用非圖書館網站查詢資訊,更習慣於簡單明瞭的資訊查詢方式;
  2. 讀者習慣於在自己的網路空間從事各種活動,但在其中卻少有數位圖書館;
  3. 讀者習慣於在社會網路中交流、分享、體驗;
  4. 數位圖書館各類系統相互獨立且相互隔絕,對讀者來說,易用性不夠;
  5. 圖書館實際到館率在下降;
  6. 圖書館訂購了大量電子資源,但是讀者仍然不斷在抱怨沒有他們想要的資訊。

圖書館傳統的資源檢索系統的問題

根據讀者研究調查調研發現,圖書館傳統的資源檢索系統在配置及設計上存在一些問題,已不能滿足讀者需求,因而導致讀者的大量流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檢索平台多樣化,只能執行“淺層”檢索
大多數圖書館購買了大量的商業性學術資料庫,並擁有多個自建資料庫,然而這些資料庫的相對獨立,以致於檢索平台呈現多樣化,從而導致讀者查找及獲取資源時需要登錄不同的資源檢索平台,耗費讀者大量時間,才能用人工方式獲得較高的資源查全率。此外,讀者從不同的檢索平台獲取的檢索結果包含大量重複性資料,另需要人工加以識別和去除重複。這種單一的“淺層”檢索給讀者帶來了極大的障礙。

2. 專業的檢索介面,無法快速適應
圖書館館員是資源檢索方面的專家,偏好於強大的檢索功能,以及利用複雜的檢索組合查找資源。然而研究調查發現,圖書館讀者卻更偏好於簡潔的檢索介面(如Google、Baidu等),方便快捷的獲取資源已成為現今讀者的網路資源檢索習慣,他們並不希望透過檢索教育訓練或複雜的組合檢索才能進行資源查找。

3. 缺乏個人化服務,無法融入讀者環境
圖書館已全面進入Web2.0時代,宣導以讀者為中心,讀者人人參與的觀念已經達成共識,並為圖書館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服務理念,圖書館必須適應它,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必須不斷適應[2]。而傳統的資源檢索平台只有簡單的檢索功能,並不在意讀者的個人化需求以及讀者的參與意願,讀者無法享受常用的RSS、Tag等功能,也無法將資源推送至第三方個人網路社群平台中。

4. 缺乏社會網路功能,無法豐富內容
隨著網路書店、書商、讀書網站、多媒體網站、讀者虛擬社區等多種類型網站上與圖書館館藏資源有關的資訊越來越豐富,以及共用資訊、讀者貢獻網站內容的Web2.0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人們發現在這些網站上查詢資料,不僅可以看到簡單的描述資訊,還可以看到書刊封面、書刊目次、試聽/試看/播放多媒體、購買者增加的書評、購買者評定的等級、鏈結到外部有全文的網頁等等對於做出購買或借閱行為的決策非常有價值的資訊內容,而這些服務在圖書館檢索系統中很多都無法全面查閱到。由於成本問題,圖書館的編目無法做到描述這些資訊,但如今網上既然已有這些,為什麼不能拿來豐富圖書館的內容呢?

資源發現與獲取平台的選擇

面對讀者的思想、檢索行為以及資訊需求的轉變,下一代圖書館資源檢索系統不再是簡單的本館館藏的資源檢索,而是應該提供給讀者一個各式資源探索與獲取的一站式檢索平台。國外圖書館從2004-2005年左右開始出現了應用於圖書館下一代的檢索系統實驗,有些是某些圖書館的個別技術人員對現有系統進行的某一方面的改進試驗(大多是針對一些Web2.0的應用),有些是某個圖書館自己規劃的改造現有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這兩方面的試驗和成果很多最後變成了開放源碼的系統。而另外一些也著眼於整體解決方案,與圖書館資訊技術服務的系統廠商合作改造現有的系統。

2007年,現今世界上幾個主要的提供整合性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供應商相繼推出了幾個比較符合下一代圖書館資源探索發現與獲取整體框架的產品,如Medialab推出的AquaBrowser、ExLibris公司推出的Primo、III推出的Encore等,並迅速在圖書館界得到了比較多的應用。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的新技術新平台應用小組從2007年開始跟蹤調研一站式資源探索發現與獲取系統,並對相關的多個系統進行了多角度產品性能對比,如表1所示。

表1 多系統產品及性能對比

產品及其
性能特點
AquaBrowser Endeca ProFind Encore Primo WorldCat Local
開發商 MediaLab Solutions (荷蘭) Endeca(美國) Innovative Interfaces(美國) Ex Libris
(以色列)
OCLC(美國)
使用該產品 的代表性大學圖書館 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奧克拉荷馬大學圖書館 北卡州立大學圖書館、加拿大 McMaster大學圖書館 密西歇根州立大學圖書館、英國格拉斯哥大 學圖書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圖書館 依阿華大學圖書館、明尼蘇達大學圖書館、 比利時Vanderbilt大學圖書館 華盛頓大學圖書館、伊利諾伊大學圖書館
系統架構 是否與現有主流ILS相容





是否取決於某個特定的ILS


否, 但如果是III自己的產品,無須導出資料


是否獨立於ILS




檢索WorldCat,在本地ILS中顯 示結果
可即時呈現ILS的館藏狀態



需要點按 “Get It”鏈結

檢索功 能
檢索結果排序方式
相關性(預設)、年代(降冪、昇冪)、題 名、著者
相關性(預設)、出版日期(降冪)、出版 日期(昇冪)、題名、索書號、熱門程度
相關性(預設)、題名、出版日期
相關性(預設)、出版日期(降冪)、熱門 程度、著者
相關性(預設)、著者、題名、出版日期 (昇冪)、出版日期(降冪)
分群導覽
(基於芝加哥大學圖書館的研究)
分類號大類
著者
資源載體類型
主題(topics)
出版日期
地理區域
資源類型
連續出版物
館藏地
新書
可得性
流通狀態
(基於北卡州立大學圖書館的研究)
可得性
主題(Subject)
資源類型
資源載體類型
索書號
館藏地
語言
地理區域
出版時間段
著者
(基於密西根州立大學圖書館的研究)
最近新書
著者
題名
主題
資源載體類型
館藏地
語言 出
版日期
(基於依阿華大學圖書館的研究)
可得性
資源類型
館藏地
語言
主題
出版時間段
著者
分類號大類
資源載體類型
地理區域
(基於華盛頓大學圖書館的研究)
著者
資源載體類型
出版年代
出版物內容
使用物件
語言
主題
拼寫檢查及建議
通過視覺化術語圖/主題雲圖給出相關詞提示




擴展檢索
自動擴展單複數
自動進行概念檢索
自動詞根檢索

如果未查詢到某資源,給出其他獲取途徑
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以及同一主題的相似 記錄
FRBR





圖書館WEB2.0
讀者社群分享記錄內容


標籤
讀者可添加標籤、書評、評分等,也可查閱 他人貢獻內容。
讀者可添加書評、評級、加註注、加目次
主要特色
1、視覺化相關術語雲圖,比較直觀、醒 目,對讀者形成精準提問的提示作用比較明顯;
2、檢索性能比較強大,檢索效果很好
NCSU圖書館量身訂定做的產品,在分群 維度確認和設計、受控詞的功能發揮方面尤為出色
介面似Google,簡單直觀
1、真正整合了圖書館原有的OPAC、跨 平台檢索系統、延伸連結系統、自建數位資源系統等多應用系統於一個平台;
2、支援OPEN SEARCH,可將此平台嵌入讀者環境中;
3、讀者可訂制資源
在OCLC WorldCat基礎上的產品,性能主要還是取決於WorldCat
中文支援
可支援中文,但不完善
不清楚
支援
支援,並支援中文簡繁檢索
支援
所在地區是否有 公司方面的技術支援







經過以上系統產品的對比發現,各系統均擁有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然而,對於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而言,更注重於以下幾點:
  1. 跨平台整合檢索能力。精簡現有系統,將更多的資源平台集成於一體,真正實現一站式資源檢索,為讀者提供簡潔明瞭的檢索方式。
  2. 圖書館WEB 2.0功能。更多的個人化展示與訂制功能,將拉近讀者與圖書館間的距離,形成圖書館與讀者共建的資源檢索平台;透過技術方式拓展資源的獲取途徑,豐富系統的資源數量。
  3. 中文顯示與檢索。圖書館擁有大量的中文資料庫和自建資料庫,勢必需要系統強壯的中文顯示支援,並在檢索方面盡可能的相容簡繁體以及提供檢索詞偵錯等功能。
  4. 可持續性優化和穩定的技術支援。圖書館並沒有太多精力去開發系統以及處理所有系統問題,使用商業性平台將更適合圖書館資源平台的建設發展,因此系統平台的可持續性優化合穩定的技術支持將顯得尤為重要。
  5. 靈活的系統框架。系統平台為圖書館提供一定的改造空間,從而能設計與開發出更適合自身的資源檢索平台,例如:多系統查詢頁面融合、單一登入系統嵌入等。

基於以上幾點考量,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透過測試,最終在2008年選擇了Ex Libris公司的Primo,成為中國大陸地區首家Primo用戶,在此系統基礎上搭建了適合於上海交通大學師生需求的一站式資源探索與獲取平台—— 思源探索(Online Universal Resources Explore)[3],並獲得了良好的讀者回應。(孫翌)

參考文獻
  1. OCLC.Sharing, Privacy and Trust in our Networked World: A Report to th eOCLC membership. Dublin,Ohio USA: OCLC, 2007. P.1-2
  2. Maness, J. Library 2.0 Theory: Web 2.0 and Its Implicartions for Libraries. Webology, 3(2), Article 25, 2006.
  3.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思源探索[2011-04-20].

Post a Comment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