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的學術論文登上國際期刊,引發討論與迴響,是廣大研究者努力不懈的方向。然而論文發表過程實為雙向溝通,研究者除了得端出精彩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理解期刊審稿流程,並嘗試站在審稿人立場檢視自己的文章。做到知己知彼,才有機會屢戰屢勝。
Emerald Publishing 於2021年11月10日舉辦「學術投稿有眉角 - 國際期刊資深編輯來解析」線上講座,特邀國際期刊 Management Decision資深副主編、臺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特聘教授吳彥濬,以及Emerald Publishing Services Manager Judy Yeh,分別從資深審稿人和期刊出版社的角度,分享投稿及審稿經驗談。
常見的期刊初稿流程大方向可分為八大流程(如下圖), 依期刊出版社和期刊不同會有所差異。從第一個步驟「投稿」到第四個步驟「修稿」之間,所需的時間約莫2-8個月不等。造成花費時間差異的變數包括:期刊收稿量,若稿量多則稿子得排隊等待審查;審稿人有沒有空,畢竟審稿人大多也工作滿檔;以及審稿人花上多少時間來審閱稿子、提出意見並回覆給主編等。
出處:https://www.emeraldgrouppublishing.com/sites/default/files/2021-10/Publishing-process_0.pdf
長年擔任國際期刊編輯的吳彥濬教授,本身也是投稿超過50種期刊的論文作者,他根據個人經驗提醒大家,除了論文本質很重要之外,跟期刊編輯和審稿人溝通的過程也至關緊要,建議投稿人從編輯和審稿人的觀點來思考並呈現論文的特色和優點,把握每個跟審稿人和編輯溝通的機會。
根據Management Decision期刊總主編最新統計,拒稿理由前三名為:理論∕文獻闡述不足(Insufficient theory/ literature development)、研究設計∕方法∕數據有誤(Design/ Method/ Stas flaws)、缺乏清楚的研究意涵(No clear implication)。吳彥濬教授特別建議投稿者要具體寫出研究意涵(Research implication),把握跟編輯溝通文章的機會,別因為這項要求屬於非必要填寫欄位就略過。
另外,吳彥濬教授也提醒各位投稿人在完成稿件後,不妨從審稿人評分文章的六大面向來檢視文章,包括原創性(Originality)、理論關聯性(Connection to theory)、研究方法(Methodology)、寫作品質(Quality of writing)、實務關聯性(Connection to practice)以及最重要的研究貢獻重要性(Significance of contribution)——畢竟一份研究能否得到審稿人的青睞,闡明研究「貢獻」何在實為關鍵,值得每位投稿人好好把握。
※更多該講座精彩內容,請見:https://youtu.be/MPR0PuqHpKU
張貼留言